前两天门诊复诊,一位患者一进门,我就发现她瘦得格外明显。问起缘由,她说网上刷到 “癌症患者不能吃肉,只能吃素”,便彻底断了荤腥。这哪是养生?简直是 “耗正气”!刘冠军教授直言:“癌症患者术后本就元气虚、脾胃弱,蛋白质是‘正气’的根基,只吃素不补蛋白短线配资资讯,不仅扛不住肿瘤消耗,后续治疗都难以为继。”
中医讲 “食养”,核心是 “辨证施膳”—— 不反对湿热体质者适度吃素减油腻,但坚决反对 “为素而素”,导致蛋白质 “量不够、类不对”。尤其是以下三类蛋白,若长期缺失,会直接让 “正气” 亏空,给肿瘤可乘之机。
1. 动物蛋白:缺了难补气血,正气无依
中医认为 “脾为后天之本,气血生化之源”,肿瘤患者 “扶正固本”,离不开优质动物蛋白的支撑。很多人把动物蛋白等同于 “红肉”,其实刘教授更推荐 “清补类”:鱼、蛋、瘦肉,它们能直接补养精血,比植物蛋白更易转化为 “气血”。
展开剩余72%曾有位肺癌术后患者,坚持 “全素” 饮食,不到 1 个月就乏力、面色苍白,爬两层楼就喘,检查发现白蛋白仅 30g/L(正常需 35g/L 以上),伤口愈合慢还反复感冒。在建议下,她每天加 1 个蒸蛋、1 两清蒸鲈鱼,两周后白蛋白回升,精神明显好转。
刘教授强调:“中医反对的是油炸肉、肥肉这类‘肥甘厚味’,但鲫鱼、鸡胸肉、鸡蛋这类‘性平易消化’的动物蛋白,是术后、放化疗期补气血的关键 —— 若缺了它们,单靠中药调理,也难补‘精血不足’的亏空。”
2. “健脾益肾” 植物蛋白:只吃蔬菜可不够
不少患者觉得 “素食 = 吃蔬菜”,天天炒青菜、拌黄瓜,却不吃豆类、坚果 —— 这丢了中医眼里 “最养脾胃的植物蛋白”。中医讲 “五谷为养”,豆类被称为 “肾之谷”,黄豆、黑豆、鹰嘴豆不仅含有人体必需的 8 种氨基酸(属于 “完全蛋白”),还能健脾益肾,刚好对症肿瘤患者常见的 “脾肾两虚”。
有位肠癌术后患者,因怕 “胀气” 不敢吃豆类,每天只吃绿叶菜,结果大便稀溏、体重下降,还总腰腹发凉 —— 这是 “脾肾亏虚” 加重的信号。后来让她每天喝一碗黄豆山药粥(黄豆提前泡软,加山药、小米同煮),一周后大便成形,腰腹发凉的症状也减轻了。
“单纯吃蔬菜,蛋白质含量低且氨基酸不全面,长期吃会让脾胃‘运化无源’。” 刘教授解释,“就像土地没有好种子,再浇水(补中药),也长不出‘气血’这庄稼。”
3. 体质不对,蛋白补了也白搭
不是所有蛋白都能补,还要 “辨证选蛋白”:湿热、阴虚火旺者,若天天吃羊肉、牛肉,会助湿生热,加重口苦、黄疸;阳虚、气虚者,若只吃豆腐、绿豆这类寒凉蛋白,会让阳气更虚,导致腹泻、手脚冰凉。
刘教授给出体质适配原则:
湿热 / 阴虚火旺:选性平偏凉的蛋白(鲈鱼、鸭肉、豆腐、绿豆); 阳虚 / 气虚:选性平偏温的蛋白(鸡肉、瘦肉、鸡蛋、黑豆); 脾胃弱、消化差:选易吸收的蛋白(蒸蛋、肉末粥、豆腐脑)。给癌症患者的 “蛋白补养指南”
先凑够 “蛋白总量”:术后或放化疗期,每天每公斤体重需 1.2-1.5g 蛋白(如 60kg 患者,每天需 72-90g),相当于 1 个鸡蛋 + 1 两瘦肉 / 鱼 + 1 块豆腐 + 1 杯牛奶,分 3 餐搭配,比 “全素”“全肉” 更养正气。 烹饪要 “清补”:以蒸、煮、炖为主(清蒸鱼、肉末蒸蛋、豆腐汤),避免油炸、红烧 —— 减少脾胃负担,才能让营养 “化” 为气血,而非变成 “痰湿”。 先调脾胃,再补蛋白:若吃蛋白后腹胀、不消化,可在医生指导下用炒白术、茯苓、山药健脾,或用陈皮、山楂泡水喝 —— 脾胃运化好了,蛋白才能真正被利用。刘教授最后强调:“中医‘食养’如用药,关键是‘缺啥补啥、体质对啥吃啥’。若不确定自己该补哪种蛋白,不妨结合舌苔、症状问问主治中医 —— 把脾胃养好了,蛋白补对了,正气足了,才能真正扛住肿瘤。”
发布于:北京市维嘉资本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